微信作为腾讯移动互联网的拳头产品,这两年发展很快,从一个亿迅速蹿升到三亿,其OTT业务,甚至已经对三大运营商的收入产生巨大影响,运营商的语音和短信业务,受到微信的影响,陷入了停滞状态。
最近,腾讯和运营商之间因为微信也免不了惹了不少口水。但笔者认为,微信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并不仅限OTT业务,而是影响到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正如QQ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微信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公敌。
理由如下:
一 OTT,微信干掉运营商
关于微信和运营商的文章,笔者写过一个“微信”收费系列。大体总结几点:
1、3G业务与自身的语音业务存有剪刀差矛盾。
目前,正在普及和推广期3G价格为0.3元/M(相当于三分钱/分钟语音服务),正与电信运营商自身的0.2-0.3元的价格形成高达十倍 的剪刀差。类似的短信和QQ消息、固话和QQ语聊,已经埋葬了传呼机,驱逐了电话,现在正在割掉运营商的命根子—语音服务。
2 无线宽带普及需要5年时间,成为运营商业务过渡空档期
五年后,“移动宽带包月”和Wifi逐渐普及、类似微信的语音业务将取代现有的运营商语音业务。无线宽带包月就像现在的“固网宽带包月”一样普及,用户支付远远高于现在的包月语音费用,随时随地享受路手机包月宽带,随时随地流畅地看电影电视,玩高清手机网游,无线购物,无线支付等服务。
但这个替代过程中,如果微信过快发展,远高于移动包月宽带替代传统语音服务的速度时,运营商就会遭遇:语音业务过快下滑 ,3G业务增收较慢。可以预料的结果是:三大运营商在五年内会遭遇利润和收入低谷。
微信这个最大的OTT,凭借PC互联网的影响,干掉运营商并不是空穴来风。
二、二维码与移动支付亲密接触
马云为什么怕微信?
马云是个谁都不怕的人。QQ可怕不?旺旺却能拢住一大批高端电商用户,愣是在QQ眼皮底下,成了网购必备IM;百度可怕么?淘宝舍得花钱推广,却愣是屏蔽了百度的爬虫!是互联网里最有胆子跟百度说“不”的网站。李彦宏的有啊撤了,乐酷天关闭了,但本来是百度应该发布的购物搜索,人家阿里却做起来了。马云在发布一搜的时候说,“就是让李彦宏紧张一下。”
但马云还是怕了,在深圳的IT峰会上,快退休的马云说,“微信挺可怕”,微信可怕在哪里?是三亿用户么?NO!是二维码。
腾讯为何钟情二维码?
手机作为移动终端,便于携带,却不方便输入。解决输入问题的主要方案有:1、语音输入 2 图像文字识别 3 二维码 4 文字搜索
和语音、文字识别相比,二维码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一个是,流程麻烦。录入个网址,先要摄像头拍摄,再打开浏览器,还要下载二维码插件,这要比直接语音、文字识别,甚至手动输入文字搜索都要麻烦。第二、二维码相当于二次编码,经过编码后的二维码比盲人用的莫尔斯码还要复杂,二维码标准又是开放的,一旦有人利用二维码嵌入病毒、木马,后果不堪设想。二维码可谓费力又危险。
腾讯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方面有解决方案,却独独青睐这个危险又麻烦的二维码,原因在于:1、二维码的识别率高,在笔者使用二维码的过程中,几乎是100%识别,可靠性很好。2、可以控制入口,不为搜索引擎做嫁衣。除了二维码,其他三种模式都是调用搜索引擎,而soso的技术和品牌并不占优势,最终,微信辛辛苦苦获得的用户,都为百度做了嫁衣。
腾讯如何解决二维码的危险和麻烦问题呢?解决“流程麻烦”,只需要捆绑入微信和QQ全系列产品即可,让腾讯的全系列产品,从QQ登陆,到微信加好友,公众账号都用到腾讯二维码,现在连CCTV播个节目都在结尾放个二维码,足见其影响之大,甚至有垄断二维码标准的趋势。
而一旦让腾讯二维码成为通用标准,只需控制上游“二维码生成”阶段,安全问题也随之解决。由此还带来了两个好处:一个是制约360移动安全产品的二维码登陆功能,第二个是二维码的移动支付方案。二维码登陆,就是把内置二维码登陆功能的腾讯手机管家,作为所有腾讯二维码的前置必备软件,这相当于变相捆绑。
二维码如何解决移动支付?
阿里的支付宝是为淘宝和阿里巴巴以及纯粹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而设计。支付宝的使用场景更多是在电脑上购物,通过物流送货,买卖双方都在线交易。阿里凭借支付宝和淘宝双线并进策略,在线上电子商务行业称霸一方。但支付宝忽略了O2O场景,也就是线下支付方式。
目前线下支付,传统使用的刷信用卡和银行卡,这是银行的业务,在京东商城和一号店货到付款业务中,送货员通过移动POSE机支付。另一种时髦的方式是拉卡拉,比如通过iPhone手机刷卡。
支付宝初期并不重视线下支付,原因在于:1 这是银行的业务,支付宝作为互联网支付,无意与银行抢生意 2 淘宝的业务是线上业务,几乎不存在线下支付的场景 3 线下支付需求并不旺盛,除了银行卡,还可以用现金支付,都比电子方式方便。4 支付宝即时支付,余额没有在账户停留,对于盈利模式没有太大意义。
支付宝的确没有考虑到线下移动支付需求的确存在。其中包括:1 不必携带大量现金,安全需要 2 生活服务领域,如在大城市点菜,需要移动支付宝。在58同城、赶集网的线下交易时,需要移动支付 3 巨大的用户量,让支付流程不再麻烦。4 O2O企业崛起,如上品折扣、一号店、苏宁易购和国美,都需要线下移动支付。5 线下即时支付,也需要在支付宝中存有余额,这与使用取款机要在里面存够钱是一个道理。
目前移动支付宝的“当面付”是通过两个手机近距离接触实现,并不适合移动支付。因为在线下,支付宝并没有类似淘宝的购物平台支持。而在微信里,完全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拍摄另外一部手机的“支付二维码”实现移动支付,由于二维码编码掌握在腾讯手里,需要通过云校验,其支付安全指数并不比支付宝的当面付逊色。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已经在各大城市的饭店里推广微信二维码了。
支付宝是阿里系的命根子,支付宝年平均余额的20%,就是阿里系收入的来源,支付宝的影响力也是淘宝对比京东、腾讯和百度的一大优势。而坐拥3亿用户的微信,如果带有支付功能,可以在一天之内在移动支付领域颠覆支付宝在互联网的成绩。这也就难怪马云同学要紧张了!
当然,微信与大众点评,线下店,O2O网站的融合需要漫长的过程,微信的3亿用户暂时看不到真金白银。不过,在微支付领域,譬如线下购买软件、订阅杂志、购买书籍、光盘、游戏、购物机,收看收费电视频道等领域,如果将支付代码印在所购商品上,随拍随支付,也是不小的市场。
三 公众平台:第五信息分发渠道
PC互联网的一信息分发平台无非是: 1 浏览器,通过网址访问 2 网址导航 网址收录 3 搜索引擎,网页搜索 4 微博 网页分享。而移动互联网最大特色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APP方式,网站变身为APP,成了新的发布渠道。
PC的四种方式在移动平台的体验并不令人满意。1 浏览器录入网址,在手机上非常不便 2 网址导航页面,用手指触控也非常不便 3 搜索引擎录入关键词也不太方便 4 微博上打开网址,需要额外打开浏览器,流程不如PC上快捷。
腾讯最近推出的公众平台,官方定义是: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其本质是一种基于消息的信息分发平台。
公众平台的特点:1 通过二维码订阅 2 用户为3亿微信用户,阅读平台庞大 3 公众号可以管理用户,根据用户特点发布消息,发布方式很像短信群发器 3用户根据兴趣选择公众号,可个性化定制 4 信息发布方式像消息版的微博。 5 消息简短,大多情形不必打开原文地址,就可了解大体内容。 6 公众号可设计菜单系统。
公众平台基本上弥补了其他分发方式的缺点:1 和浏览器相比,不必输入网址,直接二维码扫描 2 和微博相比,信息实时性更强,内容更为精要 3 可定制菜单,交互更加丰富 4 和搜索相比,不必输入关键词,大多情形也不必调用浏览器。
公共平台的想象空间,包括:1 自媒体发布平台,效果类似微博,却比微博更为快捷方便 2 实时阅读平台,交互丰富可订阅,更为个性化 3 文字菜单系统可取代企业的语音菜单系统和400电话,成为其替代解决方案,成为企业和产品发布平台 4 通过菜单系统做简单的文字交互游戏。5 用交互菜单实现饭店点菜和订制服务。
由此可见,腾讯并不甘于将公共平台局限于内容自媒体内容发布,而是打算替代传统的企业语音菜单,O2O服务定制菜单等泛电子商务领域。
四 插件和应用平台——再一次捆绑
如果说微信公众平台偏重于内容平台,那么,“可定制的功能”,就是微信自家产品的应用平台。腾讯通过捆绑腾讯旗下的产品,如QQlive,QQ音乐,QQ影音,带动了一大批旗下软件的安装量。同样,微信也捆绑了腾讯的产品。不同在于,捆绑的方式不同而已。
一旦微信捆绑了“QQ邮箱、QQ离线助手、语音记事本、微博阅读、通讯录安全助手”,这些服务的内容(最新邮件,最新微博,同步提醒,云笔记)提醒就会按时发送到微信上。而且,微信还可以成为快捷的“邮件撰写客户端”“云笔记撰写入口”“云相册上传入口”。
腾讯将众多应用内容以插件方式植入拥有3亿用户的微信,也给竞争对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其中,网易的邮箱、相册和云笔记,新浪网易搜狐和百度的新闻阅读,新浪微博均受到微信3亿用户的压力。
总结:
王志东曾批评腾讯QQ是互联网里的“公敌”,而笔者认为“微信”则是移动互联网的公敌。
微信不改捆绑腾讯服务做法,将腾讯阅读、邮箱、相册、微博系数捆绑进去,成为仅次于QQ的另外一个捆绑大王。
微信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渗入也更为大胆。无论是出于底层的运营商的基础服务,还是“二维码”“位置服务”等入口级服务,还是“公众平台”的平台业务,微信渗透了移动互联网从上到下所有的业务层。而微信的盈利模式也将覆盖“电子商务”“支付”“OTT”“无线广告”,成为盈利模式最全面的应用。
由此可见,微信是移动互联网里当之无愧的“公敌”。这一次,它的对手不但有新浪、网易、搜狐,还有支付宝、百度,360。微信,再一次成为所有大佬的对手。